查看原文
其他

给科研新手的"博士生生存指南":6位“幸存者”的经验谈

2017-09-14 科研圈

图片来源: blogs.nottingham.edu.my


撰文   Maggie Kuo

编辑   魏潇


读博可以说是走上科研道路的重要环节之一,也是培养一个人通往全职独立自主研究的桥梁。这其中的训练能够帮助我们从一名学生逐渐转变成为学者。不过每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大概都曾遇到过类似的窘境:面对一个陌生领域的新课题完全不知如何下手;实验总是失败,被打击得怀疑人生;和导师话不投机,要怎么才能和谐相处……《科学》(Science)的“职业”(Careers)栏目采访了几位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,这些“过来人”的经验之谈或许能带给博士生们,尤其是博士生新手们有效的帮助。


不懂就问,没人会因为这个责怪你


Alexandra Schober,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四年级,奥尔巴尼医学院(Albany Medical College):


我进入神经科学项目的时候并没有专业背景,我曾很担心被扫地出门,因为院系也发现我什么都不懂。所以我从来不向我的导师提问。每当他谈论他的研究,以及我该在自己的项目上做什么的时候,如果我对一些问题不清楚,都会花几个小时在网上,试图独自弄明白。因为我不想让他觉得我很笨。


然而我的导师也很执着,他会在某些课题上不断地向我发问,我是否知道答案自然也清楚明了。于是他这样说:“提问是没问题的,你需要多问问题。”有一天,我告诉他自己害怕提问,结果他回到:“我的天呐,你完全用不着害怕。”很多事情你可能没法事无巨细地了解。不知道并没什么,但如果你能就此问一问,那肯定是更好的。



工作计划要合理,拒绝熬夜


Julian West,化学专业博士后第一年,加州理工学院( 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:


我在科学上可谓非常兴奋,每当有灵感出现的时候,第一本能就是放下手里的事,奔向实验室,检测自己的新想法。在研究生院的前几年,我会兴高采烈地在晚上 8 点设置一个 24 小时周期的实验,却没有完全考虑实验完成后还需要几个小时的提纯和分析工作。这使我常常工作到深夜,而正常工作日时间内只能干等着实验完成,不得不寻找其他事做。认识到这点后,我决定把设置实验的时间改到早上。结果发现,通常把我搞到很晚的提纯工作刚好适合我午饭前的工作时间。


如今,我常常要自问几个问题,以帮助我最好地利用时间。这包括:这个实验用时多久?实验结束后的步骤还需要多少时间?这些工作可以等到第二天做吗?最为重要的,我重新掌握了我的夜晚。现在,我一样对新主意保持着兴奋,不过我已经学会如何妥善安排,不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。


释放压力很重要


Cecilia Sanchez, 生态学专业博士四年级,佐治亚大学(University of Georgia):


身为研究生,对自己的期望可能并不像本科时代那么明确,其实也没有什么“正确”答案。你需要自己提出有趣的问题,再自己尝试去解答,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。如果事情进展得不顺利,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,因为你的人格和你的研究成绩是相关联的。也许你觉得会很受伤,但如果和同僚谈谈这些事,你很可能发现他们也会敞开心扉,讲起自己曾挣扎的时光。我想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间点上考虑过放弃,即便是你院系里那些大牛教授。


另外,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参加些工作之外的活动。我自己会去玩轮滑,这能彻底地让我暂时忘记那些眼前的截止日期,讨厌的会议,或是任何烦心事。这些活动可以重置我的精神耐力,让我更为高效。对于没有整天时间都待在电脑前面,我并不感到愧疚。



不要让实验的失败影响个人情绪


Geoffrey Heinzl, 化学专业博士后第二年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U.S.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 ):


每次实验失败,我都感到这是我的过错:“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,我这是在浪费每个人的时间和金钱。”直到我读博的第三年还是第四年,我才想明白这个问题。那时我正在整理素材,准备发表一篇论文。我回顾了以往所有工作,重温了那些失败的实验。好在最终,我们设计出了新的方案,能够得出我们期望寻找和分析的结果。我突然意识到:“天哪,那些失败并非都是我的过错。把科学搞砸的不是我,是科学本身太过复杂,超出了我们的预期。”在那之后,我学会了在实验失败以致要再做一次的时候,不再去想太多。


另外,要和你的导师聊一聊失败。可能有人会怕他们说:“显然你是个糟糕的学者,你不应该待在这里。”其实这样的事并不会经常发生,他们也希望你变得更好。遇到挫折并不是问题,你只要从中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就好。



导师的风格未必最适合你


Jessica Nuwer,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四年级,奥尔巴尼医学院(Albany Medical College):


以前,我并不知道导师是多种多样的。有人会盯你更紧些,有人则更倾向于放手。你需要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。我的导师非常给人以鼓励,喜欢“让你主导自己的项目”。很幸运,我们相处得不错,我也不觉得他讨厌我做的每件事。然而,他太过放手了,以致于我好像一直在自己胡乱摸索。我更喜欢得到一点引导,比如有点这样的谈话:“让我们坐下来,聊聊你项目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细节。”在进行论文提议的时候,我感觉自己了解得还并不多,觉得多征询导师的意见。但那时我并没有想到主动让他说出来些想法。我觉得需要由他来开头,然后我的大脑才能开始工作——实际上他希望由我来开头。


与此同时,我也在成长。即便论文提议不太顺利,我也感到自己开始摸到些门路了。我弄明白了各种规则和技术,也学着和比我资深的人探讨。而我的一个朋友拥有一位管得紧的导师,她则担心自己不够独立,无法胜任博士后工作。我自然没有这份担忧。


所有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,如果你能充分意识到这些不同的教导风格,并使其尽量配合你的学习风格,那将会很有帮助。


告诉自己:我能行


Alyssa Frederick,生理学专业博士四年级,加利福尼亚大学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):


研究生院对人有着相当的精神压力。你不仅在做一份挑战智力的工作,需要作出优秀的科学成绩,还要面对授课和寻找资金的压力。更不要说初到新环境所要应对的问题,长时间与家人分离,以及靠一份还比不上做兼职的预算来进行研究……所有的种种都很容易让人感到自己并不适合搞科研,不合适混在学术界,甚至干脆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进而恶性循环。


所以,竭尽所能去战胜这种妄自菲薄是非常重要的。找一位能给你打气的人——比如你的伴侣,一位朋友,或是家人——来提醒你你是多么聪明,积极而努力。接受这种赞赏,因为那并不是假话。同时也要鼓励自己:每个人都是努力装作自己能行,直到他真的行了。有些人只是更善于让自己显得无所不知。然而任何杰出的学者都会证实:和那些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未知相比,他们所知甚少。


原文链接:

http://www.sciencemag.org/careers/2017/09/what-know-starting-your-phd-program


本文经授权,转载于公众号“知社学术圈”(ID: zhishexueshuquan)


阅读更多


▽ 故事

· 论文撤稿、研究团队解散、经费被停:日本生命科学领军人物因学术不端付出巨大代价

· 姚期智:清华已有世界最出色的本科班,中国计算机教育超越MIT并不很难

· 连因果关系都能颠覆,这个量子实验逆天了

· 中国的比特币掘金者,如何在一座“鬼城”中创造巨额财富?

▽ 论文推荐

· 自来水中的高锂离子能减少痴呆风险 | JAMA Psychiatry 论文推荐

· 数学界的“赏金猎人”——延续至今的Erdős奖

· 为啥我们一到下午就想偷懒 | Journal of  Neuroscience 论文推荐

· 细菌自带弹簧匕首,从内部刺穿阿米巴虫 | Science 论文推荐

▽ 论文导读

· 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| 2017 年 8 月 31 日

· 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| 2017 年 9 月 1 日


内容合作请联系

keyanquan@huanqiukexue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